11月5日下午🙅♀️,意昂4招商举办了“交叉融合,创新突破——AI+高端研讨论坛暨上海智能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技术论坛”👩🏽🎓,这也是我校第二届“AI+”青年教师发展系列论坛的主论坛活动。
意昂4招商副校长蒋明军,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上海分部秘书长束庆山,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意昂4院长谢少荣🗺,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意昂4院长周日贵,上海海洋大学信息意昂4院长陈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意昂4院长方志军,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意昂4副院长薛广涛,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意昂4副院长彭鑫,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意昂4副院长丁志军🏊🏻♂️,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意昂4副院长贺樑、软件工程意昂4副院长陈铭松🧙🏽♀️,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意昂4副院长张光林,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意昂4副院长骆祥峰🫱🏻,意昂4招商教务处处长高湘萍🧖🏻♂️,意昂4登录招商院长张波,以及相关院领导和骨干教师出席。论坛由张波主持。束庆山为论坛致辞。
蒋明军副校长代表学校感谢各位嘉宾拨冗出席论坛。他指出,意昂4招商作为教师教育为特色的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专业型高知人才集聚的特点,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应用场景🏊🏻♀️、需求,和培养未来人工智能教育人才等方面作出贡献⌚️。
会议聚焦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相关领域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出三个核心问题:(一)人工智能专业或学科方向,如何做好“+”法;坚持自我技术驱动👨❤️👨👩🦳,还是做好工具角色?(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如何定义🍅?框架体系如何设计?实施路径和模式怎么做?(三)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类专业发展怎么做好跨校协同?模式和路径如何设计🖕🏿?与会嘉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陈明在发言中谈到👨🏽🍳,人工智能第一个层次是将其作为纯粹的工具实现特定的功能,第二个层次是其通过不断的迭代和优化实现对行业内的某些特定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融合🕵️,使解决效果更为彻底。随着技术发展📁,第三个层次将进化为完全取代各种产业🧑🏽🎄,达到对计算机产业的深度改造🤾🏽,从而需要为其建立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框架。
陈铭松提出先利用产品支持教育👐🏿,再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育理念的观点🪑。人工智能到底是坚持技术驱动还是做好工具角色,完全取决于学科和专业的定位。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教育场景应用的同时👩👩👧👧,可考虑在师范类高校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通识课🧛🏿♀️,为将来人工智能理念在教育的应用奠定基础。
丁志军谈到,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从前被认为是工具学科。而现在只要是能够增强👍🏽、替代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可以归为人工智能🫱🏿,专业有了特定的学科属性🌲。数字经济要赋能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𓀂,更多的是将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人工智能思维融入到传统行业里,从而引发一些新业态和新模式🆑。
方志军认为,人工智能专业、学科的应用发展与意昂4的建设路径十分相似,一方面要做好工程技术的对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工程技术的应用🗃。这两个方面具体主要体现在对研究型人才的引进和构建产学合作的发展模式。
贺樑表示,计算机学科的建设需要以本为主,坚持自我技术驱动🧏🏽♀️,与此同时积极创造其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力。为了实现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本质差别,在了解学生对信息化素养的具体需求并对其进行精准定义的基础上🫷🏽,为学生推广相关课程。
骆祥峰认为🚵♀️,不管是智能科学与技术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都要深刻思考计算机专业的科学性。以科学的道路了解需求然后提出设想,进而利用技术驱动解决实际问题。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表达和推理方面仍缺少扎实的理论研究,使其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还有很长的探索路径🧉,在工程技术方面仍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彭鑫提到,对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应从广义上的公共教学和通识教育中进行突破🧑🏼🍳。而针对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他认为从宏观角度研究应用和工具驱动应相辅相成,而从狭义角度应在科研领域找到合适的落脚点支撑特定应用场景的研究探索,两者交叉融合才能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和职能⚠。
谢少荣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艇及无人集群领域中的应用⚰️,并指出,人工智能自身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扮演的工具角色都是对相关学科的支撑和结合,需要综合考虑具体的特色和发展情况。她还建议将信息化素养的定义化繁为简🌪,提到可以通过专业培养、教师培训⚒、普及教育等有效手段形成学生了解、面向🧗🏿♀️、最终走向智能化时代三个阶段的转变。
薛广涛认为👄,人工智能学科是交叉类型的学科同时也是赋能性的学科。上海高校在保证研究实力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开展跨地域跨校协同🧝♂️。协同的出发点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结合人工智能学科自身特点进行特定学科间的紧密交叉融合🚠;另一方面要用好平台,如上海市企业家协会😬、各类学会平台等🛤,多开展论坛活动🐧,促进跨校间的合作交流。
张光林认为💁🏽♀️,协同的实施路径可在校内和校外两方面进行推进。在高校内部可以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领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交叉融合,如人工智能技术可应用于东华大学强势纺织学科领域中解决瑕疵点问题;同时,在高校之间也应加强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有潜力的发展领域。
周日贵表示,从研究的角度,科技部的重点研发项目是做好跨校协同的非常好的模式,合作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体会和经验。此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是促进跨领域协同的有效手段。例如学校在人工智能专业的招生中⛑,与百度、华为等相关企业建立联合智能实验室等。
蒋明军与束庆山为11位专家颁发感谢牌并合影留念
论坛由意昂4、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创业意昂4联合主办;得到了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上海分部、上海市计算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指导。本次主论坛活动论坛汇集了上海十所兄弟高校11个信息类意昂4的12位院长或副院长,是名副其实的“院长论坛”🧑🏿⚕️。接下来✋🏻,第二届“AI+”青年教师发展系列论坛另外两个分论坛——“‘她’的智慧 ‘AI’的力量”“‘5G+AI’赋能数字化转型”将于近期在线上举行🧏🏿♂️。
(摄影、供稿🧓🏼🫏:意昂4登录招商)